【周易王弼注】六卷;〔魏王弼撰〕;日本旧刊本〔庆长十年活字印本〔卷一抄配一葉〕〕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仅前六卷,“系辞”以下未刻。后跋末题“庆长十年星集乙巳〔明万曆三十三年·1605〕孟夏初五日鹿苑西笑叟承兑”。
按是书注中有重言重意,用黑盖子白文标出。日人谓此为圆光寺板本。
【周易】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撰〕;日本旧刊本
半葉八行,行十字。傍有倭训。
【周易王弼注】六卷;〔魏王弼撰〕;日本旧抄本
黑栏抄,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有经注字数。首行“周易上经乾传第一”;次行低十一格题“王弼注”;三行“乾卦”,注“乾上乾下”,即接“乾元亨利”,“贞”字缺末笔。上下方係句解单疏。另三册录《正义》及《启蒙》、《翼传》诸书。
【周易兼义】九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略例一卷〔王弼撰〕;音义一卷;〔唐陆德明撰〕;宋刊十行本〔宋刻元明递修本〕
收藏有“星衍印”白文方印,“伯渊家藏”朱文方印。
【易学辨惑】一卷;〔宋邵伯温撰〕;四库底本
《四库》底本。首有翰林院印。
【周易新讲义】十卷;〔宋龚原撰〕;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编佚存丛书活字印本〕
宋龚原深父撰。前有龚原进讲义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此《佚存丛书》本。末有文化五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天瀑山人跋。
【周易经传】二十一卷;〔宋程颐撰〕;日本抄本;〔日本嘉永六年〔1853〕抄本〔日人签注〕〕
止上、下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经文顶格,传低一格。前有程子序。收藏有“茂木文库”楷书朱文方印。
【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明刊本
前附“图说”、“筮议”。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末有“万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夏月存德堂耀梓”楷书木记二行。
【读易详说】十卷;旧抄本〔清抄本〕
宋李光撰。有旧人墨笔校字。
【易说】四卷;〔宋赵善誉撰〕;旧抄本〔清乾隆翰林院抄四库底本〕
宋赵善誉撰。《四库》抄本。
【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二十卷;〔宋杨万里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五字。经文大字项格,传低一格,偏右。板心下有字数。有万里前后序暨《诚斋投进易传本末》。收藏有“丽藻楼”朱文长印,“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白文方印,“臣瑾”白文、“怀璞”朱文二方印。
【诚斋先生易传】二十卷;〔宋杨万里撰〕;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四字。标题次行题“宋宝谟阁学士杨万里廷秀著”。前后有自序及臣寮请抄录易传并申送状。又嘉靖四十二年〔1563〕南京兵部尚书明州张时彻序,序谓鄞县令贾淇刻是书。
【易传灯】四卷;〔宋徐□(此处原文为方框字)撰〕;旧抄本〔清传抄四库全书本〕
收藏有“卧雪庐袁氏藏书”白文方印。眉端有漱六先生识语。
【易裨传】一卷;外篇一卷;〔宋林至撰〕;抄本〔清抄本〕
前有林至自序。
【泰轩易传】六卷;〔宋李中正撰〕;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编佚存丛书活字印本〕
宋清源李中正伯谦撰。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六卷末有“迪功郎福州福清县尉李舜举编集,迪功郎璋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二行。后有嘉定上章执徐〔十三年·1220〕广川董洪跋。此《佚存丛书》刊本。有天瀑跋。
【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十卷〔二四卷〔存卷一至八〕;卷首一卷宋程颐朱熹撰〕;元刊本〔元延祐元年〔1314〕翠岩精舍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双行,行二十五字。前有程子序及河洛八卦、六十四卦等图暨卦变图。图后有“延祐甲寅〔元年·1314〕孟冬;翠岩精舍新刊”墨记二行。“系辞”以下二卷缺。收藏有“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朱文方印。
【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元保八撰〕;旧抄本〔清抄本〕
前有保八上皇太子笺,牟巘序,题“普庵易体用序”。
【周易集传】八卷;〔元龙仁夫撰〕;影元抄本〔清抄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标题次行题“庐陵龙仁夫学”。每卷未有“男阳寿校刊”五字。眉端有旧人校语。并李氏、朱氏二跋。
“元龙麟洲《易经集传》得之华阴王山史,朱子锡鬯从余借抄。传中释经义殊有独见,不随人步趋。释象或似巧,然俱有精凿可採之处,宜锡鬯叹为元人说经之最。以视胡炳文之《通释》、吴澄之《纂言》不可同年语矣。秋锦李良年识。”
“昆山徐尚书辑《通志堂经解》一书最为钜观。其《易经》凡三十九家。元人则自李简《学易记》以下十三家,而龙麟洲先生《易传》不与焉;盖由传者之少。此本原序谓得之王山史,余又从秋锦山房借抄者也。按先生名仁夫,字观复,少绩学,与同郡刘诜桂翁齐名,老而以荐授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史》称其为文奇逸流丽,所作《易传》尤多发前人所未发,良不诬也。元儒治易者多,徐氏所未收者甚众。余所见保八公孟《周易源旨》六卷,曲尽理蕴,惜亦非锓本,今得是书,益叹秘册之不公於世久矣。先生爵虽未显,而负海内重名。尝见稗类中载其过福建,宪副设宴,有官妓小玉带佐觞。酒半,宪副举杯请酬之以诗,先生不得已赋一绝云:‘菡萏池边风满衣,木樨亭下雨霏霏,老夫记得坡仙语,病体难禁玉带围’,合席称叹。盖前辈既雅畏清议,又不欲拂人所请;一时风致,信非野儒俗士所能及者。因读其书并记此云。时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七月下浣悔斋后学朱鼎爵谨跋。”
“东海司寇本欲刻入《通志堂经解》中,因见“系辞”不全而止,非未尝见也。前此失考,一何可笑。惟李氏集解,通志不收为不可解耳。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上巳后一日,鼎识。”
“戊申十月发抄毕。”
“己酉四月初二日过毕於梁园,并校讹字”。〔朱笔〕
“敬堂勘本。”〔朱笔〕
〔以上三行均在卷四末。〕
“按《吉安府〔志〕》称,仁夫《集传》十八卷。今所存止此,非全书也。又称,其以《杂卦》为古巫书,《春秋传》所引屯、固、比、入、坤、安、震、杀皆以一字断卦义,此类是也。孔子存之,以为经羽翼。初非创作,其言先儒所未发,《元史》亦亟称之,惜轶去大半,深为惋悒。忆癸未试南宫,座主大司寇秦公首策发问及龙氏《传集》,风檐寸晷〔管〕,崖略疏答。谒见时,公大加赏叹,且曰:‘《资州集解》刊之毛氏,君覼缕及之已为难矣。若龙氏书愚亦仅见,若何由读是书耶?必有著述当以相贶耳!’余唯唯而退,私拟他日得从公借读易解诸种,且或睹龙氏完书也。南归甫一载,而吾师遽弃世矣。慨知己之飘零,念经学之荒废〔落〕,因捡《龙传》而志其所感云。己酉闰二月抄集再跋。”
【周易集传】八卷;〔元龙仁夫撰〕;旧抄本〔清抄本〕
宋龙仁夫撰。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有“男阳寿校刊”五字。前有翰林院印,为《四库》底本。
【易纂言外翼】十二卷;元刊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黑线口,四周双边,字多古体。前有文正自撰序例一篇。《卦统》第一,《卦对》第二,《卦变》第三,《卦主》第四,《变卦》第五,《互卦》第六,《象例》第七,《占例》第八,《辞例》第九,《变例》第十,《易原》第十一,《易派》第十二。板心但标篇名,不标卷数。《四库》著录係《永乐大典》本,仅编八卷。此为文正原书,写刻甚精,自是当时原帙,诚海内罕见之孤本也。旧为绍兴沈君佩九所藏。佩九游幕湘中,先中丞公抚湘时廷主刑名;盛铎偶从其架上抽阅,已虫蚀满纸,发视乃此书,惊喜如睹异宝,遂乞假抄,佩九因辍赠。附记於此,以志良友之惠。收藏有“书局图书”朱文大方印,“颜乐斋”朱文长方印,“震泽”朱文长方印,“太傅济之”白文方印,“浦氏蕡叔赏鉴”白文方印
【周易本义启蒙翼传】三卷;外篇一卷;〔元胡一桂撰〔卷下抄配一葉〕〕;元刊本〔明刊本〕
标题次行题:“新安前乡贡进士胡一桂学”。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前有皇庆癸丑岁〔二年·1313〕一桂自序。有阳文“一桂”方印,“庭方”圆印,“双湖”方印。书中有楷书夹签一纸,知为内府所藏,殆咸丰庚申〔十年·1860〕之所散出者。
〔馆臣签云:〕
“《周易本义启蒙翼传》原一套八本,五十三年〔1788〕十二月二十四日畅春园发下,去衬纸改一套二本。元皇庆年进士胡一桂著并序。元板。”
【易学启蒙】二卷〔附图一卷;宋胡方平撰〕;元刊本〔明初刻本〔卷上有缺葉〕〕
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注双行同。目题:“新安后学胡方平通释。”前附十图。序末题:“淳熙丙午〔十三年·1186〕暮春既望,云台真逸手记。”有至元壬辰〔二十九年·1292〕刘经、熊禾二跋。
【周易图】三卷;旧抄本〔明抄本〕
不著撰人。在《道藏》洞真部。标题下有“阳一”、“阳二”等字。每行十七字。前有正统十年〔1445〕碑牌,知从《道藏》本抄出。
【读易备忘】四卷;〔明黄潜翁撰〕;明活字本〔明嘉靖活字印本〔焦循跋〕〕
明黄潜翁撰。第一卷首有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潜翁识语,又嘉靖十五年〔1536〕沈霁序,又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杨楷跋。开卷副葉有焦里堂墨笔手跋。
“朱检讨《经义考》著录黄潜翁《读易备忘》四卷,称爵里、世次未详,载《聚乐堂艺文志》。此书盖检讨所未见也。余好经学书,於《易》尤好,每於市肆见之必购归,再三探究,颇有《经义考》所未见且有不载者,此其一也。潜翁乃作者之字,其子润,号东石,登第官松江太守,因刻此书。详见嘉靖十五年华亭沈霁序及四明杨楷跋。跋称翁始号毅斋,竟莫知其名,疏陋亦极矣。嘉庆癸酉〔十八年·1813〕五月,江都焦循记。”
收藏有“焦氏藏书”白文、“焦循私印”白文、“理堂”朱文三方印。又“庄和鼎字玉铉”白文联珠印。
【玩易意见】二卷;旧抄本
明王恕撰。有正德元年〔1506〕自序。收藏有“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斋藏书”朱文长方印,“遇者善读”白文方印。
【儿易内仪以】六卷〔明倪元璐撰〕明刊本〔明崇祯刻本〕
明上虞倪元璐著。崇祯辛巳〔十四年·1641〕自序。有“萧印梦松”白文、“静君”朱文二方印。
【周易像象述】不分卷;附像象金针一卷;〔明吴桂森撰〕;旧抄本〔清抄本〕
题“九龙山人吴桂森叔美甫著”。前有天启乙丑〔五年·1625〕仲冬自序。略谓:像象述者,述启新先生钱君之《易》也。先生有像象三书,曰《管见》、曰《像抄》、曰《续抄》。森於庚戌受业得睹《管见》、《像抄》;朝夕从游,而见先生之意不尽於言也。於是间有所述,以呈先生,先生为面订之,惜未及半而先生曳杖矣。自是朝而读,夕而思,更八寒暑而成帙,使好《易》者见之,知像象之旨,其意不在於言,而言不在於书,若此。收藏有“杨氏修堂”白文方印,“武陵家藏”白文方印,“自山”朱文方印,“抱淳主人”朱文方印,“宏农舍文堂印”朱文长方印。
【子夏易传义疏】二卷;〔清吴骞撰〕;稿本
题“海宁吴骞学”。有乾隆癸丑〔五十八年·1793〕自序。又乾隆六十年〔1795〕杭东里人卢文弨序。序文前半不全。封面题“胥燕亭大令校。沈嵩门进士校。”卷末有朱笔题:“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十二日,杭东里人卢文弨细观毕。”又墨笔题:“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五日,嘉定钱大昕读毕。”
是书稿凡三册,有一册书明“第二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