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学还有一个很大的支流,就是神仙家,原来叫做“方仙道”。《史记》(卷二八)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汉书》二五作元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史记》此节的文理不很清楚,年代先后也不很分明。我们细看此段,可以作这样的说明:三山神仙的传说起于勃海上的民间,燕齐方士于是有方仙道,方仙道即是用“方”(方是术,如今说“药方”之方。古所谓“方”,有祠神之方,有炼药之方)来求得仙之道,目的在于“形解销化”,即是后世所谓“尸解”。这种流行民间的传说与方术大概在驺衍等人之前。燕齐的君主有信奉此道的,于是有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的举动。此种事未必与驺衍有关,而驺衍的阴阳五行学风行之后,燕齐的方士遂也用阴阳家的思想来发挥他们的方仙道,于是阴阳家遂与方仙道打通做了一家人。宋毋忌等人都没有驺衍那样的盛名,故燕人的方仙道遂被齐学的阴阳五行所吞并,终于成为齐学的一个支流了。大概早期的方仙道不过是一些神话与方术。后来齐学盛行,阴阳五行之说应用到方仙道上去,于是神话与方术之上便蒙上了一种有系统的理论,便更可以欺骗世人,更可怕了。(学者可看后世所出的《参同契》一类的书,更可以明白此理。)
秦始皇时代,神仙之学的主要人物多是燕齐方士,而最伟大的是齐人徐巿(巿即福字)。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七年(前二一),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乃令入海者赍捕鱼具。(《史记》六)这样大规模的殖民计画,带几千童男女,“费以巨万计”,又带武器和善射者同去——这样大计画却用求神仙做招牌,这可见神仙之说在当日势力之大。
《汉书》“艺文志”有神仙十家,书二百五卷。经过秦始皇、汉武帝的提倡,这一部分的齐学遂也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