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五、齐学与黄老之学

古代无“道家”之名,秦以前的古书没有提及“道家”一个名词的。“道家”一个名词专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起于齐学。齐学成了道家,然后能征服全中国的思想信仰至二千多年而势力还不曾销灭。

战国的末年,黄帝忽然成了一个最时髦的人物。什么缘故呢?因为齐学的范围一天一天的扩大,把医卜星相都包括进去了,把道德、政治、宗教、科学,都包括进去了。这一个绝大的思想迷信集团,不能不有一个大教主。孔子的思想太朴素了,够不上做这个大集团的总司令;《周易》可以勉强用来点缀阴阳家的思想,但儒家的经典终嫌太老实了,装不下这一大堆“闳大不经”的杂碎。墨子的宗教也相信祥灾异,认作天志的表现;这种尊天事鬼的宗教似乎最合齐学的脾胃了。但墨教虽信天鬼,而根本不信“命”;命定之说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信命定便不能信天鬼能赏善罚恶了。阴阳家虽然迷信,他们的根本学说却颇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阴阳消息,五行终始,都可说是自然的现象。一德已终,不得不终;一德将兴,不得不兴。改正朔,易服色,都只是顺着这自然的转移,并不是用人事转移天命。所以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篇》)你若不能顺应天命,天命不能等候你,他到了“数备”的时候自然会依着次第转移下去。这种说法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法,仍可以挂着“自然主义”的招牌。故这种思想比较接近老子、孔子,而不接近墨子。(《墨子·贵义篇》: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这个故事最可代表墨教不信命的态度。)

在老子、孔子、墨子之中,老子提倡自然的天道,可以用作阴阳五行的招牌。老子的思想里又颇有一点玄谈的味儿,比较容易穿凿附会。但老子年代太近了,无论怎样把他的年岁拉长——《史记》里有“百六十余岁”及“二百余岁”等说法——总还不够“老”。于是齐学有另寻一位古人的必要。这时候,各家学派都不嫌托古改制。儒墨皆称道尧舜,尧舜成了滥调,招牌便不响了。于是燕齐的学者和方士们便抬出一位更渺茫无稽的黄帝出来。(孟子时已有“为神农之言者”。)《史记》说驺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吕氏春秋》记五德终始,也从黄帝之时说起。可见驺衍的热心拥戴黄帝。从此以后,老子之上便出了一位黄帝;医卜星相,阴阳五行,都可依托于黄帝;于是黄帝便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于是齐学便成了“黄老之学”。

试看《汉书·艺文志》所收的书,道家有《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原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

《杂黄帝》五十八篇(原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附)《力牧》二十二篇(原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枚,黄帝相。)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韩诸公孙之所作,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小说家有《黄帝说》四十篇兵家阴阳有《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附)《封胡》五篇(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原注,黄帝臣,依托也。)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原注,黄帝臣,依托。)天文有《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篇五行有《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杂占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九卷经方有《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房中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附)《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列仙传》,容成公自称黄帝师。)神仙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以上共计黄帝一个人名下有十二类,四百五十二篇书;又托名他的臣子的书八十七篇。黄帝的君臣共计书五百三十九篇!这位万知万能的黄帝,真可算是“通天教主”了。

此等书的出于六国晚期人的依托,是汉朝学者所承认的,故刘向、刘歆父子的原注往往指出这些书是依托的。(其中自然也有一部分是汉朝初期人添造的。)这些书虽不全是齐人做的,然而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书都是齐学的作品。如《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说:“韩诸公孙之所作,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此书是韩人所作,而宗旨却是阴阳五行的齐学,是要抬出黄帝来尊崇其学。又如医经中的《黄帝内外经》,虽不知是何人所作,但《史记·仓公传》说“黄帝扁鹊之脉书”是临菑元里公乘阳庆所传授,而仓公“不知庆所师受”。扁鹊、阳庆、仓公都是齐人,故此种书也是齐学。(参看《史记》一五《仓公传》,可知齐学的医术多用阴阳立论。)

驺衍、驺奭、公梼生以后,齐学的传授和演变都不可考了。《艺文志》所记,有闾丘子、将巨子、南公、周伯,都不可考。但司马迁却在《乐毅传》末给我们保存了战国末年以至汉初的齐学传授的世系,如下: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巨公。(今本巨误作臣。依《田叔传》校改。)赵且为秦所灭(在秦始皇十九年以前,约当前二三六—二二九),亡之齐高密。乐巨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史记》八十)又《史记》(卷一四)《田叔传》说:田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司马迁父子都学道家言,故他们记载黄老学的世系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但其中也有不可尽信之处。《封禅书》中方士少翁称安期生为“仙者”,又齐人公孙卿说申公“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但《史记·田儋列传》论又说“蒯通善齐人安期生”,那么安期生又是战国最末期的人,至秦时尚存,故蒯通还同他相善。这年代与《乐毅传》所说颇相印证,大概可信。安期生渐渐变成仙者,是汉初几十年中的事。安期生的“本师”河上丈人就不可考了。《老子》古注本有所谓“河上公注”,相传是“战国时河上丈人”注的;又说是汉文帝时河上公注的。(《隋书·经籍志》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说“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大概两种注本同是依托的,未必实有其人,传说既久,一个人便分作了两个。

毛翕公以下的世系,大概都可信。我们可作表如下:毛翕公——乐瑕公(约前二三至齐)——乐巨公(他的弟子田叔当前一九七年已在赵王张敖处,故乐巨公大概至前二五尚生存。)盖公(死约前一九五)——曹参(死前一九)田叔(死约前一四五)我们曾假定驺衍的年代约当前三五○—二八○年。从二八○到汉初,这近百年之中,为齐学发展生长的时代,也就是黄帝出世行时的时代。这近百年中,齐学的大师闭门造假书;造出了假书都送给黄帝、力牧、风后、容成、太公、管仲等等人。黄帝一个人受惠最多;百年之中,他便成了全知全能的“通天教主”,而黄老之学也便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大“垃圾马车”。

前三世纪的晚期,秦始皇征服了六国,而齐学征服了秦始皇。五德终始之说做了帝国新度制的基础理论;求神仙,求奇药,封禅祠祀,候星气,都成了新帝国的重大事业。这时候,一些热中的人便都跑出去宣传“方仙道”,替秦始皇帝候星气,求神仙去了。一些冷淡的学者,亡国的遗民,如乐瑕公、乐巨公之流,他们不愿向新朝献媚求荣,便在高密、胶西一带闭户造假书,编造黄帝,注释《老子》。

过了不多年,时势又大变了。徐巿入海去不回来了,韩终求仙去也没有消息,卢生、侯生又逃走了。秦始皇大怒之下,坑杀了儒生方士四百六十人(前二一二)。况且李斯又提出了焚书的政策,焚毁了天下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许留下一些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以古非今”成了绝大的罪名(前二一三)。那些兴高采烈,献方术,求仙药,候星气的燕齐方士,到这个时候,不但抹了一鼻子的灰,并且有些人受了活埋的死刑,有些人亡命不敢出头,出头的也不敢乱谈赤县神州以外的大九州了,也无人乱谈“天地未生”以来的古史了。

而秦始皇不久也死了(前二一),李斯不久也死了(前二八),天下已大乱了,新创的秦帝国已土崩瓦解了。八年的大战祸(二一—二二)只落得一班丰、沛无赖做了帝王,屠狗卖缯的都成了开国功臣。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