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杂家与道家

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楚这一件重要事实。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曾这样下道家的界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百三十)一百多年之后,《汉书·艺文志》这样下杂家的界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三十)司马谈所谓道家,即是《汉书》所谓杂家。不过《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史里的老子、庄子、田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围收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不进去了。其实老子、庄子一班人都是色彩鲜明的思想家,他们何尝有“道家”之名?“道家”一个名词,不见于秦以前的古书。《庄子·天下篇》(不是庄周所作)所举老聃、关尹、墨翟、禽滑厘、慎到、彭蒙、田骈、宋钘、尹文、庄周等人,都称“道术”。道即是路,术是方法,故不论是老聃,是墨翟,是慎到、尹文,他们求的都是一条道路,一个方法,尽管不同,终究可称为“道术”。故秦以后的思想,凡折衷调和于古代各派思想的,便用这个广泛的道术原意,称为“道家”。道家本有包罗一切道术的意义,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也。故司马谈所谓道家,正是《汉书》所谓“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这是“道家”一个名词的广义。

但道家虽然兼收并蓄,毕竟有个中心思想,那便是老子一脉下来所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自然变化的观念,即是司马谈所谓“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道。因为这个大混合的中心思想在此,所以“道家”之名也可以移到那个中心思想系统的一班老祖宗的身上去,于是老子、庄子一系的思想便也叫做“道家”了。这便是“道家”一个名词的狭义。

道家之名,大概起于秦汉之间,于今不可详考了。汉功臣陈平曾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此话见于《史记》(五十六),不知是陈平真有如此先见之明,还是后来道家造出这样的报应故事。若陈平真有此话,则是道家之名在前二世纪时已成立了。以我所知,道家之称,这是最早的一次。以后便要算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的话了。依司马谈的话,道家是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中心的大混合,是一个杂家。《汉书·艺文志》的“杂家”有《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其实这两部书都可以代表那中心而综合儒墨阴阳名法各家的道家。故我用《吕氏春秋》来代表汉以前的道家,用《淮南王书》来代表秦以后的杂家。其实都是杂家,也都是道家,都代表思想混一的趋势。(适按,此节应全删,此章应改题“吕氏春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