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哈佛心理学家去看望朋友,这位朋友是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的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遗。这位朋友努力工作,一周至少工作60小时。每天频繁地与客户、法律报告、合约事项等打交道。当心理医生问他,在理想世界里他最想做什么时,这位律师说他最想成为画家,有一间自己的画廊。
心理医生不解地问道:“难道在现实世界里就不能画画,不能开一间画廊?”
律师说:“如果从事画画,收入会少很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我虽然很讨厌律师这一行业,但没有其他选择。”
生活中,很多人像这位律师一样,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都不快乐。据调查,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其实,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的生活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的思想及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默读自己的心灵,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待人处世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让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跟着心做事,我们才会感到快乐。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我们的心灵,除了自己。
一个人被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曾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哲学家马卡斯·奥里欧斯说:“人们为自己寻找退避之所:乡间、海边、山上的房子,你们也一定非常希望得到这些房子。殊不知这是一种平凡人的做法,因为无论何时你想退避独处时,其力量是在你自己手里。一个人想退到更安静、更能免于困扰的地方,莫过于退入自己的灵魂里面,特别是沉潜在平静无比的思绪里。我敢肯定地说,除了宁静是心里的最好状态外,别无他物。那么,马上退避,重整你自己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几天,有人说杜鲁门总统比以前任何一位总统更能负荷总统职务的压力与紧张,认为职务并没有使他“衰老”或吞噬他的活力,认为这是很不简单的事,特别是身为一位战时总统必须遭遇许多难题。杜鲁门的回答是:“我的心里有个掩蔽的散兵坑。”
他又说,像一位战士退进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静养一样,他也定时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让任何事情打扰他。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间恬静的房子,像是海洋深处不受侵扰的安静中心,无视于海面兴起的惊涛骇浪。
内心的恬静房子,是用想象力建造而成的,它的功用就像消除心理压力的一间厢房一样。它消除你的张力、忧虑、压力、追力与拉力,使你精神焕发,并回到你平常日子的世界里,而能更充分地准备应付第二天。
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恬静的中心,从不受外界干扰,像轮轴的中心点一般,永远保持固定不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发掘这个内心安静的中心点,并且定期地退到里面去休息、静养、重整活力。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虑地“得意”,可以一丝不挂地剖析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
哈佛快乐甜点:
在遭遇不好的境况之时,我们的心境往往会随之黯淡。我们总以为快乐很遥远。一旦失去了,就不容易找寻。其实只要你愿意,总可以找到快乐的理由,它们或许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许是一句幽默的自嘲。快乐就像一阵涟漪,只要你有心搅扰,它就会立即出现。在寻找快乐的路上,请你做一位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