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投资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金钱的魔力使巴菲特对商业更加痴迷,后来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冒险。巴菲特高中毕业时只有16岁,这时他已经有了6000美元的积蓄,其中大部分钱来源于他投递报纸所得。这使得巴菲特在青年时期就已经通过商业投资成为了千万富翁。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巴菲特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从小就对股票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10岁就开始进行股票投资。到高中时,巴菲特已经是学校里的炒股高手。

1947年,在父亲的力劝之下,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在学校里,他加入了共和党人俱乐部,不久他就成为了该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主席。在大学一年级时,巴菲特和查尔斯·彼得森同住在一屋,查尔斯是奥马哈人,后来成为他的首批投资者。不久,巴菲特又结识了墨西哥人哈里·贝雅。贝雅是校园里最严肃的学生,但巴菲特常常和他开玩笑,并且戏称自己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住在一起。他俩工业课的成绩经常都得A,但巴菲特比贝雅在这门课上花的工夫要少很多。尽管贝雅不满于他轻而易举获得的好成绩,但是巴菲特诚实、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使他打心底里喜欢巴菲特。

巴菲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了两年后,转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并于1950年在此获取了理学学士学位。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轻松地完成了两所大学的学业,并且拿到了学位。在他撰写毕业论文时,仍能挤出时间找一些赚钱的机会。在宾夕法尼亚读书时,他利用暑假和圣诞节假日在奥马哈市的商店工作——卖男式衬衫。尽管工资不高,但是这份工作使他掌握了企业运行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段时间,他还收集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获得了1200美元的收入。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巴菲特担任《林肯》杂志发行部的营业部主任,负责60个报童在6个地区的投递工作。

1950年夏天,19岁的巴菲特用一年的时间完成14门课程的学习,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人学申请。在面试时,哈佛大学考官以巴菲特年龄太小拒绝他进入哈佛学习。

巴菲特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不小。此后不久,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在哥伦比亚大学,于是他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有非常好的经济系,那里有几个教授是普通股票估价课程的大人物,像格雷厄姆和多德。很快,他就收到了入学通知。

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成了著名投资专家、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弟子。

但一直到巴菲特大学毕业前,他和大多数散户一样,也只是看图表,做技术分析,猜股价趋势,到处打听小道消息,追涨杀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股民,业绩也相当一般。

在1950年大学快毕业时,巴菲特读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茅塞顿开,原来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于是,他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门下读了研究生。1951年,巴菲特毕业后回家在父亲的经纪公司做了3年经纪人,之后终于得到机会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了两年。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巴菲特终于得到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他的投资业绩大大改善,个人财富也从大学毕业时的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

在父亲的经纪公司做经纪人期间,曾发生一个小插曲,让这位股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以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超级自信了。

在Buffet-Falk,沃伦被安置在没有空调的四间私人办公室中的一间,紧挨着“笼子”,那是职员处理钱和证券的一块用玻璃围住的区域。他开始向他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姨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最喜欢的股票,包括他在沃顿的第一个室友查克·彼得森,他当时在Omaha从事房地产行业。

“我打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我的姨妈爱丽丝,我卖给她100股GEICO(政府员工保险公司,是美国第四大客户汽车保险公司)。她让我感觉良好。她对我很感兴趣。接着,我让弗雷德、史坦贝克、查克·彼得森等等我能找到的人都买了。但大多数是我自己买了。因为其他人不买,我就想办法自己再买5股。我有一个野心,我想拥有这家公司千分之一的股份。我计算出,如果这家公司有一天能值10亿美元而我又有千分之一的股份,那我也有100万美元了。”

同时,沃伦的工作还包括接受委托卖股票。但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外,他发现碰到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他开始遇到他的父亲当初创立这家经纪公司时面对的障碍,尝到那些Omaha古老家族的人——银行、牧场、啤酒厂以及大百货商店的拥有者对这个杂货商的孙子嗤之以鼻的滋味。现在他的父母已经回华盛顿,孤身一人留在Omaha,沃伦感觉自己得不到一点尊重。

大客户们并不把沃伦当回事。内布拉斯加联合制造厂,他父亲的一个客户,曾经安排他在早上5点30分出来。“我21岁了。我围着这些人卖股票。而当我把一切都安排好时,他们会问,‘你父亲是怎么看的?’我总是碰到这种情况。”沃伦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努力地去推销。他不知道如何解读别人,不会稍稍交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好的听众。他谈话的方式是宣传而不是接收。一紧张,他就会像一个消防水管一样滔滔不绝地讲那些他喜欢的股票的信息。一些潜在的客户听着他的高音调,通过其他渠道验证,然后利用他的思想最后却从其他经纪人那儿买股票,他却拿不到佣金。沃伦震惊于这些和他面对面说话,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在城里碰面的人的背信弃义。他感觉自己被欺骗了。有些时候他只是感到困惑。

戴尔·卡耐基的第一条原则——不要吹毛求疵——还没有被充分理解。沃伦用后来招牌式的巴菲特的智慧去显示他比其他任何人懂得多,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21岁的年轻人的才智呢?然而他做到了。从这时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

到1969年,巴菲特管理的合营公司的资产已达到1亿美元。当年5月,巴菲特成为《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的专题人物,他第一次尝到了出风头的滋味。至此,投资界一颗闪亮的新星冉冉升起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