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那么,它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这仅仅是税后收入!
1956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去找工作,却多次碰壁。后来,他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打算自己一试身手。他和亲朋好友凑了10.5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从这时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
公司成立后,巴菲特并没有跑出去到处探听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待在办公室,埋头于一堆资料堆里。他不是每天去关注市场行隋,而是在研究企业的经济运行,在他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装备股票行隋机。他每天根据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此时,巴菲特没有什么积蓄和稳定的收入,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惊愕的自信——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担心如何处理赚取的难以计数的金钱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就集资50万美元。在第二年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管理着5家小规模的公司,且投资收益率高达10%。1958年,公司的回报率更高达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资产已经比原来的合伙人的投资翻了一倍。1961年,巴菲特在登普斯特尔公司下了100万美元的赌注,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农用工具制造厂。当时,登普斯特尔公司的产品严重滞销,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可赚取。巴菲特经过分析后,买下了达到控股的股份额。后来,巴菲特任命自己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他请了位真正的行家博特来管理公司。博特的工作非常出色,他从公司里挤出现金让巴菲特买股票和债券。
到了1962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拥有了720万美元的资本。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回报较高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找上门来,让巴菲特来管理他们的资产。公司很快由最初的7人组成的投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0人的投资集团。此后的几年,巴菲特做得很顺手,在投资圈的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慕名而来,委托他管理资金,他的个人财富也快速增长。到1964年初,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管理的资金达到1745万美元,其中他和妻子共有239万美元的资产。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然而,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因为他预感到,太过于看好的行情有点不正常,在它下面也许就是陷阱。于是,巴菲特选择退出股市,静观股市的变化,寻找投资的好机会。
巴菲特的预见是准确的。1970年初,美国股市开始不平稳。不久,华尔街的著名股票连连猛跌。此时,巴菲特却重新出手,开始他的第二次投资。他首先掌管了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公司本是由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公司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而成,公司有14个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额为1.12亿美元。但是,到了1962年,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7个工厂,其他公司因为效益不好被出售了。而到了1965年,该公司亏损1000万美元,股票价格跌到合并前的一半。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年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当时,很多投资者对伯克希尔公司没有兴趣。巴菲特却独具慧眼,他根据“内在价值”的投资原则,开始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1962年,巴菲特第一次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开始为巴菲特合伙公司购买了一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并成为这家公司较大的股东。
这时候的伯克希尔公司几乎是一穷二白,只剩下两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但是巴菲特依然比较看好这家公司。1970年,巴菲特当上了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正式掌管这家公司。在此之前,他已对公司的人事做好了安排,蔡斯被任命为副总裁。巴菲特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每件事都要刨根问底,蔡斯都能对答如流,说明他对公司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巴菲特对此很满意,所以他就放手让蔡斯管理公司,只要求他每月交一份财务报表即可。而且巴菲特借给蔡斯近2万美元,让他买进公司的股票,与公司同风险、共命运。后来,在蔡斯的苦心经营下,公司开始逐渐好转,不久后就扭亏为盈。随着公司业绩的回升,股价也开始大幅反弹,巴菲特获得了比较可观的利润。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将利润用于伯克希尔本身业务的投资。相反,他还关闭了规模较小的纺纱厂,到最后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一家纺纱厂。对这唯一的一家纺纱厂,巴菲特依然亲自过问每一笔资金。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纺织业积累的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打造自己的资本王国。在沃伦·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公司净资产从1964年的2288.7万美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1620亿美元;股价从每股7美元一度上涨到近15万美元。
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保险业。他认为保险公司是一流的投资工具,经营保险公司,就可以借钱赚钱。于是,巴菲特找到了奥马哈国家赔偿公司的主要拥有者林沃尔特,商谈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事。最终,巴菲特以860万美元收购了国家赔偿公司。从这时起,巴菲特依靠保险公司的融资能力,开始逐渐迈向了更大的成功。
巴菲特利用国家赔偿公司获得的资金,通过伯克希尔公司不断地进行收购,相继购买了伊利诺伊州国家银行及信用公司97%的股份。与此同时,还购买了《太阳报》和布莱克尔印刷机公司。巴菲特收购《太阳报》后,尝到了经营报业的甜头。从1973年开始,他又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他的这一举动,使总裁凯瑟琳坐卧不安。因为一个外部人员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这么多股票,即使没有控制权,对自己来说也是不安全的。第二年,凯瑟琳和巴菲特终于见面了。她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巴菲特同意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的成员,并兼任董事会财务委员会主席。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平均每年增长30%。10年后,其营业利润率为19%,股权回报率翻了一番,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到2006年底,巴菲特买入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已经增值为12.88亿美元,持有3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这是他投资收益率最高,也是持股期限最长的一只股票。
随着一次次投资的成功,巴菲特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要手头有可以动用的资金,他就进行投资。他不断研究企业和市场,一旦发现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就购买并长期持有它或者干脆收购整个公司。
巴菲特在收购优秀企业的同时,其本人和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价格却一跌再跌。公司的股东都为此担忧,巴菲特却一点也不在意,他继续把精力放在购买那些优秀的股票上。随后,他又购买了沃尔特温普森公司、考德威尔班克公司、匹克赛夫公司、国王商场、摩西鞋业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格兰德联合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票。不久,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损失更加严重,股票价格跌了一半多,但巴菲特仍然气定神闲。
后来,当股市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开始升温时,巴菲特以前所购买的股票,价格翻番上涨,他的个人财富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到1982年,他的个人财富增长到2.5亿美元,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82位。
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上市公司,巴菲特开始大量投资股票和收购企业,从1965年到2007年取得了4000倍的投资收益率,远远超过同期美国标准普尔指数68倍的收益率,良好的业绩推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从每股15美元上涨到惊人的每般13万美元,在2008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增长到了62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
需要说明的是,保险是巴菲特的核心业务,巴菲特称之为“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在取得很高的投资回报后,巴菲特保险业务的资本实力大大增强,从而提供了更多的保险业务,带来更多的保险,而更多的资金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使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的企业版图越来越大,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越来越多。更准确地说,保险家、企业家、投资家三位一体,这才是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关键。
巴菲特不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在他接手之后,一度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仅很快起死回生,而且已成长为资产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已拥有各类企业约50家,其中最主要的产业系是以财产保险为主的保险业务(包含直接与间接再保)。此外,伯-哈公司还生产从油漆、毛毯到冰激凌等一系列产品,该公司同时持有诸如沃尔玛和宝洁等许多大型企业的股票。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对于巴菲特的传奇经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巴菲特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仅从事股票投资,而且还进行大量的企业并购,双管齐下。
他不仅持有 美国运通 、 可口可乐 、 吉列 、 华盛顿邮报 、 富国银行 以及中美洲能源公司的部分股权,还拥有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的股票,涉猎范围之广直教人咋舌,无人能及,仿佛巴菲特有着某种预知未来的能力,拥有这样的天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着平时的信息积累和他超乎寻常的洞察性。
要想学习巴菲特,成为像他那样的为世人所景仰的股神,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坐下来,静心钻研价值投资理念,并将该理念不折不扣地应用到炒股的实践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