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雷厄姆1934年出版《证券分析》提出价值投资以后,70多年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价值投资在这70年期间一直有效吗?答案是:有效,而且是非常有效,甚至可以说价值投资是唯一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投资策略。
巴菲特这种注重对企业进行分析的策略,就是受教于老师格雷厄姆,后者是对巴菲特的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巴菲特高度评价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想观点足以作为你智力结构的基础,除了这些思想观点之外你还能求助什么?”
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的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说法,根据一些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比率分析(价格与收益比,价格与账面值比、价格与现金流量比等)表明,投资于低市盈率、低股价股利收入比率、低股价现金流比率的股票,能够取得超额投资利润。这些指标尽管并不能直接表示安全边际的大小,但可以间接证明比率较低的公司股票相对于比率较高的公司股票,能被低估,所以,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安全边际。因此,这对普通投资者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实际上,价值投资能持续战胜市场的关键在于股市波动,合理利用价值规律。
巴菲特回忆在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时,他问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一位投资者如何才能确定,当一家股票的价值被市场低估时,它最终将升值呢?”格雷厄姆只是耸耸肩,回答说:“市场最终总是会这么做的……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巴菲特的合伙之一索尔·帕索在凯威特广场经营一家男士服装店,他很清楚沃伦·巴菲特跟时尚是不搭边的。通常而言,巴菲特会走进服装店,一口气定做5套西服。不论帕索如何规劝,他定做的5套西服全是清一色的灰褐色,然后他会转身匆匆离去。
不过,有一天早晨,巴菲特走进店里向帕索征求有关流行服饰的建议。他想了解帕索对一个名叫拜尔·罗尔尼克的制帽商的看法。
帕索解释说,因为肯尼迪总统不戴帽子,现在不戴帽子的打扮方式已经风靡一时了。“沃伦,”他说道,“我肯定是不会戴帽子了,现在也没有人再戴帽子了。”
过了一会儿,巴菲特又回来了,问道:“索尔,那现在制衣业的情况怎么样?”
“沃伦”,现在男人都不买套装了。”
这次,素尔 帕素没能说服巴菲特。巴菲特的合伙公司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成衣制造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196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低价格对于格雷厄姆的门徒绝对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家美国东部脆弱的成衣制造商一直都在与成本低廉的南美和远东竞争对手们苦苦抗衡。不过,至少从账面价值来计算,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其每股运营资金为165美元,是其股价的两倍多。作为格雷厄姆和多德学派的拥护者,巴菲特看上了这只股票,并且逐渐增加了仓位。
他比格雷厄姆在投资上更加果敢,更愿意在某只股票上下工夫进行研究,更迫切地想要成为胜者。天道酬勤,巴菲特的业绩注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巴菲特看来,凯恩斯在股市泡沫时代能够如此鞭辟入里地说出问题的实质,关键在于他深谙市场之道,知道投资者是怎样拉开或影响股价的。股市本身就集聚了观点各异的人群,每时每刻都有人愿意按某一价格买卖股票。这些不定型的投资者每天乃至每小时都在重估股价。然而一个给定的企业,比如迪斯尼公司,其经营面貌的变化就要相对缓慢得多。公众对迪斯尼著名音乐剧《欢乐满人间》的热情不太可能从周二到周三就有很大的变化,有时甚至一两个月之内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迪斯尼公司股价的大部分波动,并非来自公司本身营业状况的改变,而是来自公众认知判断的改变。
巴菲特一直对迪斯尼公司有着特殊的兴趣。他认为,迪斯尼具备了争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家特色十分明显的公司。为了真实了解迪斯尼,巴菲特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专程到迪斯尼乐园游玩。不久后,巴菲特又去拜访了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他发现,迪斯尼公司珍藏旧卡通画和彩片的图书馆十分具有市场价值。他估计,这些东西的价值,就抵得上这家公司的股票的全部价值。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动用400万美元,买下了5%的迪斯尼公司的股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商业帝国,已经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力量。这个时候,巴菲特对投资的兴趣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浓了。在这一时期,他投资了美国运通公司和匹兹堡国民银行,其中最大的一笔就是花费23亿美元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运通公司的董事长罗宾逊因为投资失误,导致美国运通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无奈之下,他请求巴菲特向美国运通公司投资。巴菲特当即同意,投资3亿美元购买美国运通公司的特别股。1992年,由哈维·戈勒出任美国运通公司总经理,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使公司摆脱了危机,开始稳步成长。于是,巴菲特继续增加投资到1995年,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持有了美国运通公司几乎10%的股权。后来,美国运通公司的持续发展,巴菲特从中不断地获利。
匹兹堡国民银行企业是全美12大银行控股公司,它拥有众多的有价证券投资组合,其资产为640亿美元。1994年,债券市场遭遇了危机,经济大萧条促使美国联邦储备局一年内7次上调利率。匹兹堡国民银行因此陷入困境,损失高达1.36亿美元。
银行的高层决定吸引投资家投资,最终他们选定了巴菲特。巴菲特通过调查,了解到匹兹堡国民银行的市场价值大约61亿美元。一年前,公司就赚了6.1亿美元,业绩还是很好的。匹兹堡国民银行的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一直很出色,他们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改善目前遇到的困境。所以,巴菲特觉得利率上扬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这家银行的业务和经营者都值得信赖,匹兹堡国民银行很陕能走出困境,自己的投资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994年底,他以平均每股25.8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635万股匹兹堡国民银行的股份,总投资近7亿美元,取得了匹兹堡国民银行8.3%的股权。巴菲特向匹兹堡国民银行投资的信息传出后,很多人开始疯抢这家银行的股票,其股价陕速上扬。
巴菲特认为保险公司不仅能从业务中获利,吸纳资金的能力也非常强,获得资金后,就可以用来做其他方面的投资。于是,他从1976年起,陆续投资了4570万美元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到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已拥有这家保险公司48%的股份。同年,他出席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年会。与会的所有人都知道,伯克希尔公司控制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也知道巴菲特想鲸吞这家公司的野心。主持会议的斯尼德还满怀希望地说,巴菲特并无控制公司之意。
但是事情并非如斯尼德所希望的那样。到了1995年,巴菲特及其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51%的股份。此时,根据证券法规,已具备强行收购的条件。当年的8月25日,巴菲特向外公布伯克希尔公司准备以23亿美元买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余下的所有股份。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向巴菲特要求,他们愿意以每股70美元的价格进行现金交易,或者将其转换成市场价值为每股70美元的优先股。巴菲特对这个价格相当满意,但他不想表露喜悦之情,询问价格是否可以再商量,遭到拒绝后,双方又进行过多轮谈判最后,巴菲特同意了这个价格,通过这个收购,迎来了属于伯克希尔的帝国辉煌。
总之,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坚决反传统的。他把大部分资金都放在美国运通、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其他两三只股票上,整个合伙公司的大部分资金只投入5只股票之中。在理想的条件下,如果巴菲特能找到50只同样“出色”的股票,他肯定希望自己的投资多元化。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发现自己其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目前几只满意的股票。
他对那些和自己背道而驰的基金经理都不屑一顾,也就是说,他把华尔街的大部分“精英”都嘲弄了一番。在华尔街,投资多元化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条铁律。基金经理们往往迫不及待地买入几百只不同的股票。借用比利.罗斯的说法,巴菲特甚至怀疑,这些基金经理对所选择的每只股票的肤浅了解甚至还赶不上一个酋长对自己100个老婆的了解程度。
但这并不代表巴菲特是个赌徒。在避免投资遭受损失方面,他和格雷厄姆一样谨小慎微。不过,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做法并不相同。格雷厄姆坚持认为在相当程度上(哪怕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进行投资多元化,巴菲特则认为不让篮子里的鸡蛋过于分散,同样也可以保证它们不被磕坏。尽管从外表上看巴菲特很谦逊,但是实际上他颇有一番雄心壮志,而且他一直都没有让自己失望过。
在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上,巴菲特对到会的股东说:“从现在起的5年内,我想你们一定会因为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而感到高兴。”而事实上是,不到5年的时间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成为伯克希尔发展最好的子公司。1997年它的保单增长率是16%,仅仅两年之后,保单增长率便高达23.3%。此时,它的资产总值约为46亿美元,比巴菲特收购时增长了一倍,这也正是股东们信任巴菲特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