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 案件初查

他猫在大理石柱子后头,盯着那男人慌慌张张地拖着箱子,脚步乱得像被狼撵的兔子,步频高达每分钟120步,远超成年男性正常步行的80—100步,步态分析显示其存在“紧急撤离”的行为特征。那人时不时回头张望,转头时伴随肩部同步转动,这种“全身联动”的动作模式,在行为心理学上提示其可能存在长期背负重物的职业习惯。趁对方低头在包里翻找什么的空档,刘桦心提到了嗓子眼,像只受惊的兔子般蹿出去,一把抢过行李箱拉杆,转身就往商场后门冲。跨上停在路边的破摩托,油门一拧,车子像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风刮得他脸生疼。直到拐进三条街外那条荒无人烟的小巷,确认没人跟来,他才哆哆嗦嗦地停下车,双手抖得像筛糠,好不容易摸到拉链——“刺啦”一声拉开,一股混杂着血腥和腐臭的气味猛地扑进鼻腔,里头竟是一块一块泛着白的人肉,有的还沾着暗红的血渍。法医后续检测表明,这种气味的主要成分为尸胺(浓度1.2ppm)、腐胺(0.8ppm)及吲哚(0.3ppm),结合环境温度推算,尸块腐败已进入二期,与死亡时间推断高度吻合。刘桦吓得魂飞魄散,尖叫卡在喉咙里变成嗬嗬的抽气声,这种“发声抑制”现象是极端恐惧下的交感神经抑制反应,其心率在报警时被110接警系统的语音波动分析捕捉到,峰值达每分钟165次,远超平静状态下的85次。

辰黎熙的思绪像退潮的水,慢慢沉淀下来,那道身影在脑海里盘旋不去。正琢磨着,车子已经稳稳停在商场门口,警戒线外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声像嗡嗡的蜂群。现场指挥组已设置“三层过滤”机制:外层警员引导围观群众至信息登记点,中层警员使用便携式人脸识别设备比对前科人员库,内层警员对距离警戒带5米内的人员进行体温及生理指标监测——通过红外热像仪发现,有3人的体表温度异常升高(超过37.5℃),且伴随频繁的吞咽动作,被列为重点询问对象。漆祎凯像阵风似的迎上来,脸上带着焦灼,警服领口沾着点灰尘,技术人员已用粘尘纸提取该灰尘样本,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含有石英(45%)、长石(30%)及云母(25%),与商场天台的建筑粉尘成分一致,提示他可能提前勘查过天台区域。

“辰黎熙,先跟你说下情况。报案的小偷吓傻了,刚才在值班室里缩成一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现在大概缓过来点,等会儿咱再去问问。法医那边有初步结果了。”漆祎凯递来的现场勘验笔录上,详细记录着行李箱的物理参数:品牌为“外交官”TC—101型号,尺寸28×48×75cm,空箱重量3.2kg,装载后总重18.7kg,通过箱体形变程度计算,内部物体密度约1.2g/cm³,符合人体组织的密度特征(1.02—1.06g/cm³),排除了其他重物的可能性。

“林悦呢?她怎么说?”辰黎熙目光扫过现场,眉头微蹙。他注意到勘查人员正用502胶熏显法处理地面,在塑料布覆盖下,空气中502单体浓度被控制在800ppm,确保指纹显现效果的同时避免生物检材破坏。一处被标记为“E7”的区域,显现出半枚残缺的掌纹,纹线间距2.3mm,属于粗大型纹线,初步判断为男性所留。

“行李箱里的碎尸裹得跟谜团似的,目前只找到大腿部分的肉块,切割得很规整,像是被特意挑出来的。”林悦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她戴着白手套,手里捏着记录板,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专业的冷静。她的防护服左臂上别着生物危害标识,旁边的温湿度记录仪显示当前环境参数:温度21℃,湿度55%,这是保存生物检材的最佳条件。

“通过骨骼骨骺线闭合程度、耻骨联合面形态学分析及牙齿磨耗度分级,死者为女性,年龄在25—27岁区间,推算26岁左右。”林悦调出三维重建的股骨模型,“股骨中段皮质厚度7.2mm,骨髓腔直径15.8mm,符合亚洲成年女性的骨骼发育特征。右侧股骨外髁存在一处0.3×0.5cm的骨岛,属于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这一特异性标记可用于身份比对。”

“尸块断面呈现典型的锐器切割特征,边缘组织无明显撕裂挫伤,创缘平滑度误差小于0.1mm,具有一致性倾斜角度,形成约15度的八字形夹角,符合单一切割动作形成的形态学特征,可排除反复切割的可能性。”林悦用激光笔在投影幕布上标注,“通过创缘组织的HE染色切片观察,肌纤维呈整齐断裂,无明显收缩带,提示切割时组织已无生物活性,即死后分尸。”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