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祎凯走到证物台前,拿起那个被透明袋包裹的行李箱仔细端详:“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行李箱,28寸,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牌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看这里——”他指着行李箱底部,“底部附近有几处明显的磨损,边角都磨出白痕了,显然已经被使用了很长时间。除此之外,再找不到其他引人注目的地方了。”法医实验室对磨损部位进行了立体显微镜观察,发现纹路中嵌有微量的花岗岩粉末,经X射线衍射分析,与临安市南山公园的石材成分完全一致。
他一边说,一边回想起法医林悦之前的检查结果——箱内没有留下任何指纹,除了碎尸残留的血迹,连一根毛发都没有,仿佛被人刻意清理过。通过真空吸附法,技术人员在箱锁的缝隙中提取到0.1mg的硅基润滑剂,这种物质常用于精密仪器保养,与普通家用润滑油成分差异显著。
这个行李箱就像它外表所展示的那样,平凡无奇,似乎只是一个被随意丢弃的普通旅行用品。然而,漆祎凯的直觉却像警铃般在耳边作响。他办案多年,深知越是普通的东西,越可能藏着不寻常的线索。他伸手拂过箱面的纹路,指腹能感受到布料磨损的粗糙感:“说不定这磨损的痕迹里藏着什么,让技术科再仔细扫一遍,看看能不能提取到什么微量物证。”技术科随即启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磨损处发现了3根蓝色聚酯纤维,直径12μm,经比对与某品牌户外冲锋衣的纤维特征吻合。
漆祎凯“七哥走,我们再去现场看看。”(七哥指辰黎熙)
刚到现场,忽然一阵穿堂风从敞开的后门吹过,裹挟着一股淡淡的、却异常刺鼻的血腥味,像一根细针猛地扎进鼻腔。辰黎熙立即让技术人员用气相色谱仪采集空气样本,检测显示空气中血卟啉浓度达0.03μg/m³,远高于正常环境值,且带有特征性的γ—羟基丁酸代谢物,提示附近可能存在新鲜血迹。
辰黎熙和漆祎凯同时顿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他们根据风向和气味浓度梯度,用三角定位法初步判断源头位于西北方向约30米处,误差范围不超过5米。
“那边!”漆祎凯率先反应过来,朝着气味传来的方向大步走去。他的鞋底装有特制的足迹采集垫,能吸附地面的微量物质,事后检测发现沾染了与纸箱底部一致的暗红色斑迹。
辰黎熙紧随其后,两人穿过商场中庭,只见几名刑警正紧张而有序地疏散着围观人群,警戒线被拉得更长了,警员们的神情严肃得像覆了层冰,显然是有了新发现。现场指挥人员使用便携式频谱分析仪,屏蔽了周围50米内的无线信号,防止无关人员拍摄传播现场图像。
“怎么回事?”漆祎凯拨开人群,沉声问道。他注意到地面有拖拽痕迹,宽度约30cm,与纸箱底部尺寸吻合,痕迹中残留的纤维经检验为瓦楞纸成分。
一名年轻警员指着不远处的角落:“漆队,刚在消防通道旁边发现个大纸箱,不对劲。”他佩戴的智能手环显示,发现纸箱时其心率骤升至142次/分,皮肤电反应峰值达8.7μS,证实了发现时的应激状态。
当辰黎熙和漆祎凯挤到最前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瞬间屏住了呼吸,那种视觉冲击几乎让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刑事摄影组立即用8K全景相机进行360度拍摄,同时使用比例尺和灰度卡进行标准化取证,确保图像的法律有效性。
一个半人高的瓦楞纸箱静静地躺在墙角,纸箱的底部已经被深色液体浸透,在地面洇开一大片触目惊心的暗红色,像一朵诡异的花在蔓延。技术人员用pH试纸检测液体pH值为5.2,呈弱酸性,符合血液的化学特征;使用鲁米诺试剂反应,液体区域发出强荧光,证实为血迹。
刑警们迅速拉起第二层警戒线,拍照、取证、记录方位,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勘查人员在纸箱周围铺设无菌采集垫,防止交叉污染,同时用静电吸附器收集漂浮的生物微粒,共获取23份潜在DNA样本。
待所有前期工作完成后,两名警员戴上双层手套(内层丁腈材质,外层乳胶材质),小心翼翼地将纸箱的封胶带划开,缓缓打开箱盖。胶带的黏合剂成分经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为丙烯酸酯类,与某品牌工业胶带的成分完全一致,生产批号可追溯至临安市江东区的一家建材市场。
随着纸箱的逐渐展开,一股比之前浓烈百倍的血腥气味混合着腐烂的刺鼻味道扑面而来,熏得人胃里翻江倒海,几个年轻警员忍不住别过脸去干呕。这种气味的主要成分为腐胺(浓度2.1ppm)、尸胺(1.8ppm)及硫化氢(0.5ppm),经气体传感器阵列分析,与人体组织腐败72小时后的特征图谱完全匹配。
当看清纸箱内的物品时,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漆祎凯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法医林悦接到通知后,携带便携式解剖箱迅速赶到,现场搭建起临时生物安全屏障,将环境风险等级提升至二级。